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深度扒一扒:固态电池技术,能不能彻底解决电车自燃问题?
2025-10-29 14:01 2813次阅读

火星说车

火星说车,每时每刻都伴随你了解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迅速普及的今天,电池自燃问题如同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统计,全球电动车火灾中,约70%的事故与电池热失控直接相关,这也让电池安全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痛点。而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固态电池能否彻底解决自燃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技术原理、突破进展与现实瓶颈三个维度来进行客观分析。


技术原理:

传统锂电池的致命弱点在于液态锂电池内部,液态电解液如同随身携带的“汽油”,一旦电池内部短路,温度上升就会引发燃烧。同时传统电池中的锂枝晶会生长并穿透隔膜造成短路,这也是自燃的重要诱因。而固态电池的安全原理首先是锂电池内部材料的根本变革,它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相当于拿掉了“燃料”。


除了“防火”之外,固态电池还能治理锂枝晶这个“隐形杀手”。固态电解质机械强度更高,能像一道坚固屏障,可挡住锂枝晶的生长。目前国内的中科院团队采用了“引导+限制”策略,让锂枝晶有地儿长还穿不透,部分技术方向还加入了碘离子让枝晶缝隙自己修复,循环2400次容量仍保持90%以上,确保了性能与安全的平衡。


现实挑战:

虽然固态电池的技术方向和实验室数据让人充满期待,但固态电池从样品到规模化量产,仍面临多重障碍。首先是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存在“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循环过程中易产生缝隙导致性能衰减。有行业测试显示,全固态电池循环200次后,电极和电解质的界面开裂率能达到37%,这些微裂缝可能引发短路。


除了界面问题之外,成本也是目前固态电池迈向规模化量产的另一道坎。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约4-5元/Wh,是传统锂电池的2倍以上。尽管目前太蓝新能源等企业通过减材路线降本,规模化效应仍未显现。另一方面,目前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还存在分歧。硫化物电解质导电性强,但遇空气可能生成有毒硫化氢,生产需全程无水无氧,成本高昂。而氧化物虽然稳定,但低温下离子传导慢,影响冬季续航。聚合物体系则存在耐高压能力不足的问题。


更为现实的是,电池安全是系统工程。即使电池本体安全,如果电池管理系统跟不上或整车热管理有漏洞,风险依然存在。此前王朝阳院士团队的研究更是给行业泼了冷水,带锂金属负极的全固态电池,内部短路后1-3秒就可能起火,比液态电池还快。


技术博弈:

面对量产挑战,行业选择了从半固态向全固态逐步演进的务实渐进式路线,目前,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企业的半固态电池已实现GWh级量产,搭载车型续航超1000km。而智己L6的半固态电池更经受住了30吨重卡碾压的严苛测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安全与成本,但它并非终极解决方案。


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标准,明确规定只有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的,才能称为“全固态电池”。目前在全固态赛道上,各国研发也开始加速,宁德时代将量产计划定于2030年,丰田计划2027年推出相关车型,而国轩高科已建成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设计产能达0.2GWh。


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固态电池并非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逐步迭代的进化过程。可以预见未来两年,半固态电池将成为过渡主流,进一步缓解用户对于新能源车在续航与安全方面的焦虑,而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上车,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真正普及。而需注意的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固态电池带来的不是绝对安全,而是风险的大幅降低。

# 智己汽车 # 智己L6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