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起底北汽集团与BAW,早已没有联系的两者,如今为何还有争端?
2025-11-27 16:38 1030次阅读

车市谈

关注汽车行业动态,发布最新**。

在今年十月份,一辆来自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后简称BAW)的T01越野车在攀爬赛事中发生意外事故导致A柱弯折。这一事件经网络发酵后,将北汽集团推入了舆论旋涡。

10月6日,北汽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涉事T01车型与北汽集团及旗下北京越野品牌无关。

而在随后,关于“真假北汽”的商标争议仍未停息。11月22日,北汽集团再度发出声明。该声明指出,某企业使用“北汽”及含有“北汽”字样的标识,损害了北汽集团的竞争利益,构成不正当竞争,依法判决其立即停止使用含有“北汽”字样的企业简称,并需公开登报声明以消除不良影响,同时向北汽集团支付经济损失赔偿及维权合理开支。


同时,北汽集团还进一步表示,未经许可使用“北汽新能源”、“北汽越野车”、“北汽制造”、“北汽212”、“北汽王牌”等商品名均属严重侵权行为,北汽集团将以法律手段持续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事实上,关于这场商标之争的起因,源自历史遗留问题和北汽集团声明中“某车企”的混淆视听。

“北汽”与“北汽”,谁是“真北汽”?

因为北汽集团历史比较久,而且体系庞大,所以很多车迷与普通消费者难以分清“北汽集团”与“BAW(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在几十年前,北汽集团与BAW确实是同一家公司。1973年,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成为北汽集团前身,同时这家公司也整合了北京汽车制造厂等资源,形成北京汽车工业体系。

彼时,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也就是北汽集团前身,与北京汽车制造厂属于上下级关系。但是在2001年以后,北京汽车工业公司经历了一系列重组改制,BAW(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成为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时间来到2010年,北京国资委同意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单来说,北汽集团原本是BAW的上级主管单位,在2001年改制后,北京汽车制造厂成了北汽集团的子公司。

而在2016年,北汽集团与BAW再无关联。BAW由山东魏桥集团旗下的山东富路集团收购。现在的BAW所用的“北京汽车制造厂”现在其实是品牌名称,而公司全称叫做“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

也正因如此,现在的BAW使用“北汽制造”、“北汽212”、“北汽王牌”等品牌名,已经对北汽集团构成了商标侵权。按照法理和汽车行业惯例来说,目前只有北汽集团能够使用带有“北汽”二字的商品名称。所以此次北汽集团向法院上诉,不仅仅是为了商标维权,同样也是为了让消费认清“谁是谁”,在购车时不会被误判。

从产品来看,两者的差异其实非常大

在厘清北汽集团与BAW的关系后,其实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两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清晰直观的区分。

在目前BAW的产品线中,除了T01越野车外,还有锐胜MPV、勇士等车型。这些车型的共同特点,就是核心技术比较常规,并无独特的技术优势。

而在BAW体系中,也有不少产品在硬蹭“北汽”,比如“北汽小河马”这款微型面包车。当然,在北汽集团胜诉后,BAW也无法使用“北汽”商品名,这款微面在后续也会面临变更名称的问题。

而在北汽集团这边,则具备更加丰富的产品阵容。比如在合资品牌阵营,北京奔驰就隶属于北汽集团。此外,北京越野旗下的BJ系列、极狐品牌、北京品牌EU系列也均出自于正统的北汽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集团旗下的各款产品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譬如北京越野BJ60雷霆魔核电驱版,就搭载了北汽集团自研的魔核电驱,其1.5T发动机、电驱系统均由北汽集团自主开发,在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性能和效率表现。

所以从产品线来区分两家车企的产品其实也还是比较直观的,只是在此前BAW不断地打着擦边球,让人误会BAW是北汽集团旗下的品牌。

写在最后:

其实在汽车行业内,“擦边球”行为屡见不鲜。这样的营销模式,不仅仅是对行业内车企名誉的侵犯,更伤害着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氛围与行业自律。在北汽集团成功维权后,“北汽”商标归属问题得到了正本清源,而更重要的是,北汽胜诉更维护了行业中遵守准则的车企们的共同利益。当然,这也会促进BAW专注到产品和技术研发之路上来,让自主汽车产业的参与者们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高质量发展成果。

# 北京汽车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