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特斯拉、通用急着“切割”中国零件?真相不简单
2025-11-28 13:03 695次阅读

汽车点评AC

知名KOL车叔领衔打造,让你成为懂车帝!汽车领域新媒体代表,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行业**,热点事件。精选内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谁能料到,曾经把中国工厂捧成香馍馍的特斯拉,如今突然传出要和中国零部件划清界限?更让人意外的是,通用汽车也跟着凑热度,喊出“2027年底前清除中国零部件”的口号。

美国车企这波操作着实看得人一头雾水,放着质优价廉的中国零件不用,难道是有钱烧得慌?还是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算盘?咱们今天就把这事掰扯明白。

谣言or实锤?

2025年11月中旬,一则外媒消息在汽车圈炸了锅,外媒报道称特斯拉已经给美国工厂的供应商下了死命令,以后给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供货,绝对不能用中国零件做配套。消息刚发酵没几天,通用汽车的相似指令也被扒了出来,最迟2027年,其要和中国零部件彻底“分手”。

这些消息一出,不少人都慌了,中国零部件难道不香了?事情还真没有那么简单!

咱们先看组数据,据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数据,2025年前三个季度,咱们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就飙到了71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涨了4.5%。哪怕是2024年中美贸易摩擦没断的时候,美国依然从咱们这儿买了171.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差不多1245亿元人民币,占咱们出口总额的15.6%,其中特斯拉一家就占了对美出口的11%份额。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外媒爆料的当天,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就出来辟谣了,明确说“供应商的原产国或地理来源不构成排除性标准”,选供应商只看质量、成本和技术成熟度这些硬指标。而且特斯拉中国负责人也补充,所谓“剔除中国供应链”是不实消息,他们还把60多家中国供应商拉进了全球采购体系,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都是国产的,30多秒就能下线一台车,效率全球顶尖。

通用那边也没含糊,全球总部特意强调“对中国市场有信心”。说白了,不管是通用的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还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都没打算动本土供应链,毕竟舍近求远既费钱又低效。真正要调整的,其实只是他们的北美工厂供应链。

“切割”背后

很多人想不通,中国零部件“性价比天花板”的名声在外,特斯拉和通用为啥要自断后路?其实两家车企的心思压根不一样,一个是无奈收缩,一个是政策倒逼。

先看通用,它的“去中国化”更像是被逼出来的战略收缩。过去十年,比亚迪、蔚来这些本土新能源品牌异军突起,通用的市场份额被一点点蚕食,利润跌得惨不忍睹,甚至得为中国业务计提超过50亿美元的减值。一边是新能源研发要砸大钱,一边是中国市场赚不到太多钱,通用只能把资源往美国本土撤,顺便响应美国政府“供应链本土化”的要求。但这绝非完全退出,只是想减少风险而已。

特斯拉的情况更复杂,核心原因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胡萝卜加大棒。这法案明确规定,想拿新能源补贴,电池原料必须来自美国或其自贸伙伴,不然补贴就没份。更要命的是,后来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还提前终止了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要是不满足产地要求,成本优势直接没了。为了拿补贴、避关税,特斯拉只能硬着头皮搭建不含中国的产业链,哪怕成本更高、效率更低也得干。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矛盾的局面,美国车企既不敢完全依赖中国供应链,又压根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在电池、材料这些关键领域的优势太明显了,全球超七成的动力电池产能攥在中国企业手里,负极材料加工份额更是接近九成。这种规模和成熟度,不是任谁都能随便替代的。

有意思的是,面对美国车企的调整,中国企业压根没慌,反而玩出了新花样,核心思路就两个,本地化和合规化。其中宁德时代的操作堪称教科书,其和北美企业合资建电池厂,自己持股不超过25%,还让本地团队操盘。这样既绕开了“受关注外国实体”的限制,又能悄悄把技术输出过去,一举两得。热管理领域的三花智控更聪明,直接在墨西哥建了研发中心,专门针对北美市场做产品适配。当地工程师直接和特斯拉对接,响应速度比远程沟通快了一倍,今年已经拿到了新订单。这些操作都说明一个道理,即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是技术和制造能力,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标签,换个地方建厂,优化下股权结构,照样能拿订单!

车叔总结

说到底,美国车企所谓的“去中化”,压根不是否定中国零件的实力,只是为了在美国市场拿补贴、避风险的无奈之举。这波调整也透露出一个信号,那便是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变了。以前是谁便宜找谁,现在得谁合规找谁。个人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未必是坏事,海外建厂倒逼技术升级,股权优化提升合规能力,反而成了突破贸易壁垒的契机。而且特斯拉和通用的“切割”闹剧,反而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零部件的真正实力。未来谁能在全球供应链里站稳脚跟,答案其实早就写好了!

# 行业解读 # 特斯拉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