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财报相继公布,新势力“蔚小理零”的盈利状况是行业的定期焦点。小鹏接近盈亏平衡,蔚来交出“史上最好看”财报,连续多季盈利的零跑剑指百万目标……而新势力中最先实现整年盈利的理想,却没那么理想。
Q3财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第三季度营收274亿元,连续11个季度的盈利纪录被“多事之秋”阻断。拉通来看,理想前三季度营收835亿元,仍在新势力阵营中保持领先。
对于各种疑虑,理想汽车没有回避。在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沟通会上,李想一开始就坦言:“2025年的第三季度,也是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这些因素对我们的交付和经营产生了影响。”
01
理想MEGA 2024款召回:2470字和11亿元
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沟通会上,李想没有提MEGA召回事件。在笔者看来,确实没有必要,因为理想已处理得足够及时、足够公开、足够彻底。
10月31日,事故后仅一周,理想汽车宣布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等部件,最大化杜绝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
对此,理想汽车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了一则2470字的说明,告知相关部门的调查进度、内部调查结论。本着对潜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理想确定要“主动召回“。对于网友关注的各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理想都拿出了非常坦诚、详细的文字解释——没有煽情,没有辩解。

当然,理想要为此付出成本,这也是造成理想三季度财报“不好看”的直接原因之一。为何召回的相关成本要提前至三季度计提?
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如此回应:“按照会计准则,基于目前情况,将2024款MEGA召回作为期后事项,并按照估算的金额,在Q3对MEGA召回的事项提了约11亿元的质保成本。“
他进一步解释,称理想目前正全力生产电池以满足召回需求,因此导致2025款MEGA交付量下降,意思是理想将大部分电池优先用于更换2024款召回车辆,以体现对客户权益的保障。
在当前这个情绪先于事实的舆论生态中,任何负面事件都会急速发酵,引发品牌信任危机。所幸,理想汽车老老实实选择了“坦白局”——闪烁其词、躲躲藏藏,绝非李想的个性。在他看来,用户信任比利润数据更重要。如果剔除召回影响,理想汽车三季度的毛利率仍然能达到20.4%。

回顾理想的2025第三季度,除了危机公关,纯电布局的突破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算可圈可点。据悉,截至目前,理想i8和理想i6累计订单超过10万辆。截至三季度末,理想汽车现金储备达到989亿元,充足的资金为其在技术自研、服务网络建设及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李想到底在想着什么?
对于理想的第二个十年,李想到底怎么想?在介绍战略规划之前,李想梳理出公司的三个关键选择,分别是组织、产品和技术。
关于“组织”选择,是指创业公司模式or职业经理人模式。李想总结分析道,理想汽车最初七年是创业公司管理模式;随着规模扩大,他在2022年“听从一些建议”尝试了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体系,而一番努力后,团队“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所以,他得出结论,理想汽车“所处的环境,我们自身的特点,更符合创业公司的条件。”原因有三点:第一,行业和技术周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二,行业格局不确定,企业还不是领先者;第三,创始人和创业团队每天还在投入的努力工作,充满动力。

所以,接下来,回归创业公司模式的理想会有更多深度对话、聚焦用户价值、持续提升效率、识别关键问题以此来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
那么,“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李想思考的是,未来十年,理想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11月10日,理想汽车官方微信发布了一则动态:理想增程SUV累计交付突破140万,海报赫然标注“中国增程SUV领导者”。从被嘲讽技术落后,到逆袭成为引领者,毋庸置疑,理想汽车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颠覆。

近几年,不少车企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从质疑理想到学习理想,最后变成了理想。面对越来越多的超越者,李想不慌么?你可能会说,李想早就预料到了,所以才开辟了“纯电+增程”双战线。但李想直言:“如果只是电动车的竞争,就是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续航,更便宜的价格,顺便Copy一下已经被验证成功的那些设计。”

近期,理想还宣布将要发布AI眼镜。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理想还有精力跟风搞智能穿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沟通会中,李想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过去几年行业在智能终端上的大部分创新,本质上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搬到车里……用户买车,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生活?”,“这些投入对用户价值的提升非常有限,甚至是企业的自娱自乐。”
跳出这些“不够”本质或高级的竞争模式,李想告诉大家,理想的长远目标是【具身智能】——可以提供自动和主动服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
03
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
去年,一场理想AI Talk后,“李想不想造车了”一度冲上热搜。如今来看,这个标题党式的解读很有噱头,但肯定是浅显片面了。
可以确定的是,理想汽车对于AI领域的思考和准备,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早、更深。Q3财报显示,理想第三季度研发费用达30亿元,预计全年研发总额达到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60亿元。
眼下,理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用户和投资人能够在多远的未来,看到理想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跳升,感受到真正的不同?毕竟,从汽车到机器人,无法一蹴而就。如何让理想汽车更有竞争力,是理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

从理想团队给出的回复,大概能提炼出这么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当2026年以M100芯片为核心的AI系统开始交付时,真正的价值和体验就会发生改变,技术提升会体现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和高频体验中。
第二,在纯电车型的三电领域,理想汽车一直聚焦三电核心技术自研,实现电驱动、电池和电控技术的突破。“充电快、续航长、好开又安全”是理想汽车确定性的价值体验。

第三,目前理想i8和理想i6两款产品正经历“产能爬坡-交付提速-市场渗透”的发展阶段;预计明年年初,理想i6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2万台。
第四,2026年,理想L系列将迎来重大改款,用确定的技术升级、交付节奏、用户价值去承接“从容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2026年理想重回增程产品领先地位”的市场目标。

这些确定性提升目前听起来难免抽象,但值得期待。为什么?在笔者看来,理想的态度很鲜明也很坚定,它明确要去做一道更难的题,以“具身智能”为目标去理解整个AI系统,而造好 “智能电动车”是必经过程,是能出成果的。当前的任务和长远的理想,两者并不矛盾,也不是好高骛远。
“过去三年,我们对于具身智能完整系统的技术储备,让我们下一代的产品充满信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千亿收入只是起步。”
【写在最后】
如何看待理想汽车的经营韧性?
翻看李想的个人微博,置顶的那篇小作文编辑于2023年6月13日,聊的是理想汽车的驱动力是什么?李想认为,不是技术、不是价值观、也不是产品,而是“成长”,团队要持续学习、持续训练、持续成长。这篇感言实际上是一次复盘,回顾了2022年三季度,理想遭遇销量失利后的打法,关于运气和实力、学习和实战、进攻和防守。

这段感言带给笔者的启发是,抛开感性的烦恼,一切根源在自己。技术是手段、产品是结果,价值观是底线,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更长远的目标中,就如李想最后说的那句“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
确实,理想只有坚持创业公司模式,才不会辜负“成长”二字,这就是企业经营韧性的内核。
相关车系
推荐
李想颁布“罪己诏”:以后不学华为了
车壹条
小林观察丨“新世代”到来前,宝马要稳住阵脚
车壹条车市谈|无惧寒冬、暖心相伴,问界M8的冬日守护哲学
车市谈置换价13.49万元起,星途ET5:飞鱼底盘+猎鹰700,冲不冲?
车壹圈
华为率先开启L3内测,智能驾驶“军备竞赛”跨入新阶段?
汽车大事记
90万用户选择背后:问界以“魔方平台2.0”开启AI定义汽车新时代
DearAuto
日产全新大皮卡上市,国内主导的全球车,16.99万起可油可电
车评社
时光炼味,人生真味:雷克萨斯的全维生活美学答卷
汽车大事记
官宣!河南省全民女车手挑战赛第7季赛事官方指定用车深蓝L06!
玩车专家新势力三季报丨小米毛利最高,理想由盈转亏,蔚来压力仍大?
车壹圈
集结,开“新”出发!上汽大众《疯狂动物城2》梦幻联动全面开启。
AUTO攻略
爆款IP牵手德系座驾!上汽大众×《疯狂动物城2》梦幻联动全面开启
My车轱辘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