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解读理想的Q3“坦白局”,不只谈MEGA召回
2025-11-28 20:55 61次阅读

车业杂谈

车业杂谈是由**汽车行业知名专家、资深汽车评论员周磊和多名具有十年以上车企重要岗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新媒体,旨在为日益成熟和理性的**汽车市场和消费者提供集专业性和客观性于一体的高质量原创内容。

三季度财报相继公布,新势力“蔚小理零”的盈利状况是行业的定期焦点。小鹏接近盈亏平衡,蔚来交出“史上最好看”财报,连续多季盈利的零跑剑指百万目标……而新势力中最先实现整年盈利的理想,却没那么理想。

Q3财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第三季度营收274亿元,连续11个季度的盈利纪录被“多事之秋”阻断。拉通来看,理想前三季度营收835亿元,仍在新势力阵营中保持领先。

对于各种疑虑,理想汽车没有回避。在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沟通会上,李想一开始就坦言:“2025年的第三季度,也是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这些因素对我们的交付和经营产生了影响。”

01

理想MEGA 2024款召回:2470字和11亿元

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沟通会上,李想没有提MEGA召回事件。在笔者看来,确实没有必要,因为理想已处理得足够及时、足够公开、足够彻底。

10月31日,事故后仅一周,理想汽车宣布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等部件,最大化杜绝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

对此,理想汽车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了一则2470字的说明,告知相关部门的调查进度、内部调查结论。本着对潜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理想确定要“主动召回“。对于网友关注的各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理想都拿出了非常坦诚、详细的文字解释——没有煽情,没有辩解。



当然,理想要为此付出成本,这也是造成理想三季度财报“不好看”的直接原因之一。为何召回的相关成本要提前至三季度计提?

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如此回应:“按照会计准则,基于目前情况,将2024款MEGA召回作为期后事项,并按照估算的金额,在Q3对MEGA召回的事项提了约11亿元的质保成本。“

他进一步解释,称理想目前正全力生产电池以满足召回需求,因此导致2025款MEGA交付量下降,意思是理想将大部分电池优先用于更换2024款召回车辆,以体现对客户权益的保障。

在当前这个情绪先于事实的舆论生态中,任何负面事件都会急速发酵,引发品牌信任危机。所幸,理想汽车老老实实选择了“坦白局”——闪烁其词、躲躲藏藏,绝非李想的个性。在他看来,用户信任比利润数据更重要。如果剔除召回影响,理想汽车三季度的毛利率仍然能达到20.4%。



回顾理想的2025第三季度,除了危机公关,纯电布局的突破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算可圈可点。据悉,截至目前,理想i8和理想i6累计订单超过10万辆。截至三季度末,理想汽车现金储备达到989亿元,充足的资金为其在技术自研、服务网络建设及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李想到底在想着什么?

对于理想的第二个十年,李想到底怎么想?在介绍战略规划之前,李想梳理出公司的三个关键选择,分别是组织、产品和技术。

关于“组织”选择,是指创业公司模式or职业经理人模式。李想总结分析道,理想汽车最初七年是创业公司管理模式;随着规模扩大,他在2022年“听从一些建议”尝试了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体系,而一番努力后,团队“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所以,他得出结论,理想汽车“所处的环境,我们自身的特点,更符合创业公司的条件。”原因有三点:第一,行业和技术周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二,行业格局不确定,企业还不是领先者;第三,创始人和创业团队每天还在投入的努力工作,充满动力。



所以,接下来,回归创业公司模式的理想会有更多深度对话、聚焦用户价值、持续提升效率、识别关键问题以此来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

那么,“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李想思考的是,未来十年,理想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11月10日,理想汽车官方微信发布了一则动态:理想增程SUV累计交付突破140万,海报赫然标注“中国增程SUV领导者”。从被嘲讽技术落后,到逆袭成为引领者,毋庸置疑,理想汽车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颠覆。



近几年,不少车企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从质疑理想到学习理想,最后变成了理想。面对越来越多的超越者,李想不慌么?你可能会说,李想早就预料到了,所以才开辟了“纯电+增程”双战线。但李想直言:“如果只是电动车的竞争,就是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续航,更便宜的价格,顺便Copy一下已经被验证成功的那些设计。”



近期,理想还宣布将要发布AI眼镜。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理想还有精力跟风搞智能穿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沟通会中,李想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过去几年行业在智能终端上的大部分创新,本质上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搬到车里……用户买车,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生活?”,“这些投入对用户价值的提升非常有限,甚至是企业的自娱自乐。”

跳出这些“不够”本质或高级的竞争模式,李想告诉大家,理想的长远目标是【具身智能】——可以提供自动和主动服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

03

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

去年,一场理想AI Talk后,“李想不想造车了”一度冲上热搜。如今来看,这个标题党式的解读很有噱头,但肯定是浅显片面了。

可以确定的是,理想汽车对于AI领域的思考和准备,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早、更深。Q3财报显示,理想第三季度研发费用达30亿元,预计全年研发总额达到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60亿元。

眼下,理想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用户和投资人能够在多远的未来,看到理想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跳升,感受到真正的不同?毕竟,从汽车到机器人,无法一蹴而就。如何让理想汽车更有竞争力,是理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



从理想团队给出的回复,大概能提炼出这么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当2026年以M100芯片为核心的AI系统开始交付时,真正的价值和体验就会发生改变,技术提升会体现到用户的日常生活和高频体验中。

第二,在纯电车型的三电领域,理想汽车一直聚焦三电核心技术自研,实现电驱动、电池和电控技术的突破。“充电快、续航长、好开又安全”是理想汽车确定性的价值体验。



第三,目前理想i8和理想i6两款产品正经历“产能爬坡-交付提速-市场渗透”的发展阶段;预计明年年初,理想i6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2万台。

第四,2026年,理想L系列将迎来重大改款,用确定的技术升级、交付节奏、用户价值去承接“从容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2026年理想重回增程产品领先地位”的市场目标。



这些确定性提升目前听起来难免抽象,但值得期待。为什么?在笔者看来,理想的态度很鲜明也很坚定,它明确要去做一道更难的题,以“具身智能”为目标去理解整个AI系统,而造好 “智能电动车”是必经过程,是能出成果的。当前的任务和长远的理想,两者并不矛盾,也不是好高骛远。

“过去三年,我们对于具身智能完整系统的技术储备,让我们下一代的产品充满信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千亿收入只是起步。”

【写在最后】

如何看待理想汽车的经营韧性?

翻看李想的个人微博,置顶的那篇小作文编辑于2023年6月13日,聊的是理想汽车的驱动力是什么?李想认为,不是技术、不是价值观、也不是产品,而是“成长”,团队要持续学习、持续训练、持续成长。这篇感言实际上是一次复盘,回顾了2022年三季度,理想遭遇销量失利后的打法,关于运气和实力、学习和实战、进攻和防守。



这段感言带给笔者的启发是,抛开感性的烦恼,一切根源在自己。技术是手段、产品是结果,价值观是底线,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更长远的目标中,就如李想最后说的那句“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

确实,理想只有坚持创业公司模式,才不会辜负“成长”二字,这就是企业经营韧性的内核。

# 理想汽车 # 理想MEGA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