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李想颁布“罪己诏”:以后不学华为了
2025-11-28 21:14 238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11月,小鹏、蔚来、理想先后发布了三季度财报,理想发布的时间晚一些,也折射出身处战略调整期内的审慎态度。

跟小鹏、蔚来相比,理想在处境上更为严峻。好比三条坡道,前两者虽然还没到坡顶,但在奋力向上攀爬,甚至已经接近成功。后者虽然之前一直爬得更高更远,但现在却开始反方向“遛坡”。

据了解,理想本季财报,是继2022年第四季度盈利后的首次转亏。营收为274亿元,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亿元,同比下滑超122%。营收与净利的波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来自于销量压力,第三季度理想共交付9.3万辆新车,同比下滑39%。

鉴于三季度表现欠佳,对于第四季度的表现,理想也保持谨慎态度,预计交付量在10-11万辆之间,营收总额为265亿至292亿元,比去年均有大幅下降。这一次,危险的信号实实在在地传递到了每一处。

到今年第三季度,理想已经开启了公司成立后的第二个10年,是个很有转折意味的时间节点。作为公司CEO,李想在财报会议上提出了“要在未来3-5年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的企业、用户价值最高的企业”这一宏大目标,但其实相较于长期的想象,如何渡过眼下的难关对理想来说可能更有实际意义。

从盈利到净亏6.2亿,理想的“遛坡”危机怎么解

理想三季度财报净利“首跌”,除交付量承压导致收入减少、以及销售、研发等必要费用的支出之外,最不可预料到的一项高额成本,便来自于MEGA自燃事件后,官方启动召回计划所付出召回成本,经估算大致在11亿元左右。

CFO李铁称,如果排除这些损失,那么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将达到20.4%。而事实是,在这项成本干扰下,理想第三季度毛利率下滑到了16.3%。

按道理说,理想是10月31日宣布的召回计划,常规理解应该算作第四季度的相关成本。但根据会计准则,这种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报批准报出前,而且根源是在第三季度甚至之前的重大不利事项(召回车辆的生产日期在2024年2-12月),需要作为期后事项处理,所以理想重新调整了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

此外,由于召回涉及到的相关费用巨大,在第三季度一次性释放这部分成本,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第四季度被这笔支出影响,简单来说就是风险前置,提前“减压”。

这一策略也反映出,理想当前态势并不乐观,MEGA召回固然令其雪上加霜,但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这一突发事件,在现有基础上再加上11亿,理想也无法重现去年同期28亿净利润的水平。

更何况,理想在业务层面还面临更深层次的产品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主销车型L系列交付量在三季度下滑了42%,同时增程车市场整体占比已经连续5个月下跌,竞品车型也接连上市,让理想在核心板块腹背受敌。

另一方面,纯电转型稍有进展,i6和i8累计订单超过了10万,然而第三季度的实际交付量仅占总交付量的18%,再加上产能爬坡缓慢,短期内无法成为L系列之外的利润支撑,现在MEGA带来的舆情影响还未彻底消除,必然会对理想下一步转型形成负面冲击。

接下来怎么做?财报会议上透露的细节动作相对有限,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为解决产能问题,从11月份开始i6电池将正式启用双供应商的模式,总裁马东辉预计,明年年初 i6 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2万台。

此外,明年L系列会迎来大改款,标配5C超充和800V高压平台,精简SKU并提升入门版车型的体验,主要是去承接“2026年理想重回增程产品领先地位”的整体战略目标。

新能源汽车市场向来是“产品驱动型”,新势力们的起起落落已经印证了这一趋势,一批强势产品上来就能带动企业上扬,但往往也会因产品失利快速掉队,曾靠极致产品定义能力走红增程赛道的理想,有过它的高光时刻,但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优势壁垒被友商逐步追平、纯电系列又剑走偏锋屡次受阻,理想下一个爆款在哪里还未可知。

具身智能远水难解近渴,理想与“蔚小”分野已现

在理想的财报会议中,没有阐述太多关于当前困境的解决方案,而是着眼于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宏观叙事”,不知道是否受到小鹏汽车的启发,理想将产品重新定义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而非简单的汽车产品。

在李想看来,“电动车的选择不是不好,而是不够,智能终端的选择也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只有具身智能才可以真正改变用户的生活。”为此,李想前段时间已经重新调整组织架构,从人到模式逐步摒弃“华为痕迹”,由从前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重新回归创业公司的方式,作为产品和技术发力的基础。

他表示,理想过去三年对于具身智能拥有完整系统的技术储备,所以对下一代产品充满信心。此外,李想还透露,明年以M100芯片为核心的AI系统会搭载在产品端进行交付,从而来体现用户的价值和体验感。

虽然M100芯片能够为其发展具身智能提供算力支撑,但仅凭一颗芯片还远远无法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这套全链路系统性工程的落地。作为一个全新的代际产品,具身智能需要时间来验证,很难在短期内立竿见影。

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讲故事的能力是加分项,但切忌搭建“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可操作的基本盘之上。理想并非没有参照物,比如小鹏汽车也是AI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这些前沿技术的“狂热爱好者”,这些领域的研发支出,其实一直严重影响着小鹏的利润水平。

不过鹏和理想不同,前者的研发投入有实际成果支撑,盈利结构也更多元。

前段时间的发布会上,小鹏机器人首秀,“广州版特斯拉”一战成名。此外,小鹏早已和大众达成合作,双方电子电气架构合作项目带来的技术服务收入,为其三季度财报增色不少。

除了这些“副业”之外,小鹏在卖车这项主业上靠着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MONA M03等爆款产品的加持,直接推动三季度营收、毛利率以及现金储备创下新高,目前净亏损已收窄至3.8亿元,距离盈利只有一步之遥。

同样坚信“四季度必须盈利”的蔚来也拿出了一份出色的三季度财报,旗下三品牌“蔚乐萤”交付表现都不错,亏损收窄31.2%至27.35亿,毛利率也达到了三年来的新高13.9%。相比追求短期效率的理想、和用高研发投入建立科技护城河的小鹏,蔚来其实是最像传统车企的一家,打造多个品牌,做好生态体系,所有动作都能看出是在一门心思聚焦汽车业务,这一点来看和另外两家有本质的不同。

至于机器人业务,李斌称“不会自己去做,但有可能和机器人赛道的公司展开合作”,理由是,汽车行业增长空间还是巨大的,蔚来所占份额还不到2%,所以不宜想太多。

写在最后:

到第三季度,这三家的分水岭基本都已显现,小鹏和蔚来在向上寻找确定性,理想则在调整中寻找转折点,意味着新势力们已然进入到竞争2.0阶段,当然形势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当产品、技术、成本和组织能力都不再按单一维度衡量,他们之间的差距便会出现新的变化,接下来要看的,可能不再是短期涨落,而是蔚小理各自选择的方向是否能撑得住下一轮周期。

# 行业事件 # 小鹏 # 蔚来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