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小林观察|上汽打响三大战役 改革驱动龙头反弹
2025-01-26 16:23 1万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图片上汽集团新班子履新仅半年后,“王晓秋+贾健旭”这对CP领导的上汽,正在加速挺进转型变革的深水区。其典型例证就是,在强自主、稳合资和谋破局这三条业务线上,上汽大动作频频,给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于上汽集团而言殊为不易。虽然全年终端交付量达到463.9万辆,依然保住了作为国内车企“一哥”的位置,让外界对于上汽还能否继续领跑中国汽车行业不免心生忧虑。

尤其是在造车新势力玩家们齐聚的“智电新赛道”,除了早年下场的“蔚小理”、华为鸿蒙智行、小米汽车和极氪等纷纷在中高端细分市场声名鹊起,也让外界对于上汽这样的“大厂玩家”能否站稳新赛道的风口心存疑虑。

图片

步入“智电新赛道”,曾经的中国汽车龙头企业上汽,到底行不行?一份来自投资机构的最新出炉的研报给出了响亮的答案。东方证券最近出炉研报给出“买入”评级,理由是:“受益于国企改革,预计上汽集团(600104)将加速推进全面深化变革,2025年有望实现底部反转。”

2024年全年终端交付量达到463.9万辆,全年累计批发量达到401.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达60%,新能源销量创历史纪录, 海外终端交付量顶住压力稳步增长。而批发量低于实际交付量意味着,上汽2024年在“清库存”。

如此一来,意味着2025年上汽可以轻装上阵。对于上汽在2025年的经营表现,敏锐的资本市场已经提前捕捉到并给出积极预判。

东方证券研报认为:“调整收入、毛利率及投资收益等,预测2024-2026年EPS分别为0.80、1.07、1.16元(原0.89、1.06、1.15元),可比公司25年PE平均估值20倍,目标价21.40元,维持“买入”评级。其给出的“买入”理由也相当充分。

大自主板块方面,公司推行一系列转型措施:组织架构变革及人事调整,自主品牌整合,降本增效等。公司自主品牌智驾迭代,出海销量维持稳定增长,预计自主板块盈利能力将有望扭亏为盈。合资板块方面,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盈利将逐步改善。

强自主:既站稳高端 更扬帆出海

在自主乘用车板块,上汽一直是国内汽车行业的破局者和先行者。从早年收购英国罗孚到整合南汽名爵,到借船MG品牌全球的知名度和渠道力扬帆出海,上汽自主乘用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自主品牌里的“领头羊”。然而,面向全新的智能电动新赛道,如何让以荣威和MG为代表继续保持行业领先,让高端品牌智己发展得更快,新的挑战就在眼前。

王晓秋履新上汽集团“一把手”后,这个曾带领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跨越颠覆的带头人,决意通过一系列整合行动,带领上汽自主乘用车板块实现“二次腾飞”。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整合、人员调整、运营中后台的资源打通,王晓秋规划中的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已然浮出水面。

图片

首先是将原独立品牌飞凡并入上汽乘用车,紧随其后的是在自主乘用车板块开启新一轮调兵遣将的高层人事布防。品牌方面深度整合,后台研发更加聚焦,更加集中,优化效率:将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MG名爵)、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握指成拳”,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更深层次的调整来自于研发前端,从2024年开始,智己、飞凡研发业务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据悉,该院成立于 2022 年,负责上汽整车软硬件、架构技术和共性高价值模块的统一开发,以及前瞻原创技术和先进工艺及相关能力的建设与产业化等。研发总院主要职责是为智己、飞凡、荣威、MG四大品牌提供基础开发。

经调整后,智己和飞凡的新产品从立项到整体开发,均由研发总院统一负责。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技术项目也会集中迁移到上汽研发总院统一管理统筹。上汽研发总院院长芦勇表示,“我们确定了构建‘大单品’的开发模式。所谓‘大单品’开发模式,就是通过平台化、规格化,把单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

芦勇提到的规模提升则需要和整车企业深度交流与合作。无疑,“大乘用车”将满足这一点,当完全成为“一体”之后,研发总院能够在消除沟通障碍的同时,把规模化做到极致。上汽自主研发的技术和平台,不仅要供应自主板块,也要向合资板块输出转化,以最大化分摊研发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图片

事实上,在研发技术储备上,不缺钱更不缺人的上汽,可谓家底雄厚。十年来,上汽集团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近1500亿元,获得了26000余项有效专利。上汽集团全面掌握了新能源时代、智能化时代所需的所有核心技术,拥有雄厚的技术积淀和底蕴,将有力支撑自主品牌业务持续向上突破,并实现对合资企业的产品赋能。

目前,涵盖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2.0时代,2024年,上汽迎来了技术成果的集中爆发——DMH超级混动技术正是成果之一,这项技术也率先应用于自主品牌荣威车型,后续更有望在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等合资企业推出的新车落地。

依托“七大技术底座”构筑的底层竞争优势,上汽“大自主乘用车板块”的厚积薄发指日可待。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上汽乘用车发布了全新的企业Slogan“上汽行,皆上乘”——言下之意,上汽作为一家主营汽车产品的出行公司,必须发展壮大“行”走全球,而担任主攻任务的上汽乘用车务必承担起这个责任,要持续打造品质和体验均“上乘”的产品。

刚刚过去的2024年,尽管合资板块集体承压、自主战场内卷成风,但上汽总体表现依然可圈可点——自主品牌终端销量达274.1万辆,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达到60%,较2023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能源车终端销量达137万辆,同比增长30%,创下历史新高;海外终端交付量达108.2万辆,同比增长2.6%。

正是基于对技术底蕴和实战业绩的“基本盘”的认可,上汽在高端智能新能源赛道才敢“真投入”赛长跑。

去年底,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卸任智己汽车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集团总裁贾健旭接任。

与此同时,智己官宣完成94亿元B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数字智能底盘、线控转向、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由此可见,在高端智能化新能源赛道,上汽集团潜心打造的智己会“咬定青山不放松”。

稳合资:先轻装上阵 再聚势反击

自去年7月以来,上汽集团在合资和自主板块掀起了新一轮的中高层人事“换防”,新管理层直面经营实质性问题,力图通过内部变革释放创新活力的意图不言自明。

图片

坚持市场与用户意识,抓营销体系变革,促零售、降库存;坚持开放与协同发展,抓合资合作深化,以及乘用车板块业务协同、整零协同和产融协同;坚持目标导向和责任到人,抓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总体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增进动力活力。

由此,强自主、稳合资和谋破局,上汽集团在三大战线的三场“硬仗”已经打响。刚刚过去的2024年,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合资板块压力山大,如何“稳合资”成为当务之急。

合资事业是上汽集团过去几十年发展壮大的事业底座,通过合资合作上汽持续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打开国际化业务的窗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派”代表,上汽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合资,上汽的发展和破局同样需要合资。

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创了中外车企合资模式的上汽,再度率先提出合资模式升级到2.0时代。何谓“合资2.0”?尽管概念看起来精彩纷呈,但落地到行动看,关键性的标志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中方合作伙伴能否在“智能+新能源”赛道,技术反向赋能外资品牌?如果能,那合资企业就能继续在中国市场“打怪升级”。

在合资1.0时代,中外双方组建的合资企业,大多数都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为技术和品牌的来源都是外方,中方的主体分工是本土化运营,包括产业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产品的本土适应性开发、生产和销售。但到了“合资2.0”时代,对中方技术“家底”和造车的体系化能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图片

因为背靠长期投入且研发实力雄厚的上汽,在合资板块式微的2024年,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才能携手跨入到“合资2.0”新发展阶段。当外界都普遍对合资未来发展表达担忧时,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德国大众选择再度“续约”,提前将合资合同再延长到2040年。

根据协议,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全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从2026年起,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进入电动出行领域。

2024年上汽通用同样吹响了“反攻号角”,其目标是成为“合资2.0”新时代的领头羊。去年下半年,随着“卢晓+薛海涛”这组“新CP”高管坐镇履新,上汽通用以“一口价”之名迅速打响了别克和凯迪拉克两大品牌的销量反击战。其成效可谓立竿见影——终端月销量六连涨,市场表现企稳回暖,第四季度公司利润已经回正。

上汽通用去年累计终端销量67.3万辆,新能源车型销量合计104,905辆,同比增长56%。在止住销量继续下滑的势头同时,上汽通用在新能源赛道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新产品上,从2025年到2027年,公司计划推出12款全新车型,100%为新能源车型,纯电、插混和新的增程技术都兼顾,覆盖轿车、SUV和MPV的不同车身形式。

研发上的全价值链“自主”,是助力上汽通用晋级“合资2.0”新时代的最大底气。

从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己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同时,从现在开始,上汽通用汽车所有车型的数字化功能,100%由上汽通用本土的软件及数字化中心进行开发,以后智能化功能会更符合中国客户的需求,升级速度也会更快。

谋破局:重新拥抱华为只是序幕

通过“强自主”、“稳合资”上汽已然打造出助力集团整车板块业务“二次腾飞”的一体两翼。当然,这对于目标远大的上汽集团而言,显然还远远不够。为刷新用户体验,成就更多划时代的新产品,上汽还需要创新技术和价值链生态上打开格局,自信出击。而上汽与华为选择联手合作,就是集团新管理层上任伊始后的又一大动作。

图片

从媒体公开披露的信息看,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已经启动。而据上汽内部传出的消息表明,这样的合作显然不仅仅是华为智驾软硬件上车,还包括一整套华为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全面导入,目前华为已有进驻到上汽,双方正在联手打造首款产品。

这意味着,从产品定义前端到产品体验打磨,华为都将最大化赋能上汽。至于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能否超越鸿蒙智行的“四界”,目前还不好下定论。而华为智能化科技上车,可能成为双方合作深化的先导工程。业内人士分析称,不排除新车上市并成功热销后,上汽投资华为主导的引望并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可能。

在上汽自主乘用车产品选择与华为合作的同时,上汽奥迪即将量产的全新重磅新车——A5L Sportback也确认将搭载华为的智驾系统。这是BBA阵营里第一款主动拥抱华为智驾科技的国产豪华品牌汽车。不难想象,华为与奥迪牵手的背后,已经与大众合作多年且选择拥抱华为的上汽,无疑扮演了牵线搭桥的“关键先生”。

不过,对于格局打开的上汽而言,拥抱华为只是新一届高管团队执掌下,上汽集团加快企业转型变革的序幕。2025年刚开年,上汽集团就先后与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互联网平台美团和汽车专业知名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营销领域强强联合、为升级产品和用户体验扩大合作。

而在整车合资合作的模式创新上,上汽集团凭借自身强大的智能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储备,大胆探索“反向赋能合资品牌”的新路径新模式。

图片

去年11月份,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提前续签合资协议,通过共同技术赋能支持上汽大众开发十余款包括纯电、插电混动在内的全新车型。去年5月,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联合宣布,将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高端智能电动新车并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基于此打造的奥迪新品牌使用“AUDI”字母标识。

图片

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强有力合作伙伴的联手,打造属于上汽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生态价值链,背后凸显的是以“王晓秋+贾健旭”为首的上汽集团新一届管理团队大胆创新、务实进取的前瞻思维和实干作风。受益于此,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出口为首的“新三驾马车”将在2025年继续全速领跑。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汽集团倾力构筑的“新三驾马车”已经初现峥嵘。尤其在高端新能源战场,智己汽车销售6.6万辆,同比增长71.2%,与此同时,海外销量尤其在欧盟反补贴的不利影响下,上汽MG重点发力HEV细分市场,在欧洲销量突破24万辆,实现逆势增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已经在稳合资、强自主和谋破局三个纬度打响三场硬仗的上汽集团,理应在充满变数的2025年守望更加值得期待的那份确定性。


# 行业解读 # 荣威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