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车身标注“212”字样的越野车,在翻越大角度障碍时,因驾驶员操作失误导致车身失衡,车身直勾勾地向后翻了过去,重重地砸在地上。
同时,车辆A柱出现一定程度的弯折,也让事件迅速发酵,引起网友热议。
吃瓜归吃瓜,大可不必看到“A柱弯折”,就开始对车辆的安全性进行质疑与攻击。
通过对事故过程的模拟还原可以发现,在此次事故中,212车辆后仰倾倒后以A柱顶端为着地点,A柱顶端在撞击瞬间承受的减速度保守计算高达10g(10倍地球重力加速度)。
作为对比,急刹车时减速度约0.5~1g,坐过山车俯冲至最低点的瞬时受力约2-3G,而10g意味着撞击瞬间,A柱承受的力相当于10倍整车重量的冲击。
事故车为改装车,重量约2.5吨,这一冲击力等同于25吨的重量集中砸在A柱顶端,是极端且罕见的“超纲考验”,已超出多数民用车辆的常规受力场景。
如果放在汽车常规碰撞测试来看,10g的冲击力属于中等偏重的情况,相当于车辆以50km/h的速度正面撞击障碍物停止。
但是,整车车身、溃缩区、悬挂、车架,都在一起分担冲击产生的能量。
而在本次事故中,10g的冲击力集中作用在A柱顶端很小的面积上,而不是分布在整个车身结构上,那就不是中等撞击了,而是极具破坏性的局部冲击。
同样是10g,“集中冲击”和“整体减速度”的危险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这和“相同压力下,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是相似的道理。用同样的力,我们很难把一个铁饼钉进墙里,但是却很容易把一颗钉子钉进去。
本次事故所对应的,就是钉钉子这种情况。
另外,就是公众最为关注的“A柱弯折”也是有说法的,它并非设计缺陷,而是极端载荷下的必然表现。
在汽车安全设计中,A柱的核心使命有二:一是以高刚性保障驾驶舱生存空间,二是将撞击力快速传导至车顶纵梁、车身框架等承载结构,通过整体车身分散载荷。
212 T01的A柱采用高强度钢材打造,确保力的有效传导与车内空间完整,具有很高的整车安全性。
但此次10g的单点冲击,属于“超出设计预期的极端工况”:A柱在瞬间承受远超承载极限的能量时,首先坚守了“保生存空间”的核心目标——即便出现局部弯折,也未发生断裂;同时尽力将部分冲击力传导至车身其他结构,只是因冲击能量过大、作用时间过短,剩余能量导致A柱出现可控的局部形变,而这种形变始终以保证驾乘人员生存空间为前提。从图中可以看到,前排空间保证了重要的“黄金三角生存空间”。
最终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设计的有效性:即使是在超出常规的碰撞条件下,尽管A柱出现弯折,但驾驶舱仍保留了足够的生存空间,车内人员未受任何伤害。
基于这种认知,就更不应该以偏概全地忽视212 T01的整车安全性。
212 T01在各项国家强制标准法规试验中全部顺利通过并取得了检测合格证书:212 T01顶压测试结果A柱完好,在越野车行业中处于优秀水平;整车在50km/h的速度撞击刚性墙后,A柱、车顶和门槛无明显变形,车门能正常开启,车内安全气囊完美接住假人头部,最大程度保护了乘员安全。
汽车安全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部件零损伤”,而是“在极端场景下最大限度保护人员安全”。
此次事故中的10g冲击,是对车辆安全性能的极限测试,而最终驾驶舱必要的生存空间、人员的安全,共同诠释了212“以人为本”的安全设计核心逻辑。
当然,通过这起事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极限越野运动因地形复杂、环境多变,本身蕴含极高安全风险,远超常规城市道路或普通越野场景的安全挑战。
所以,参与极限越野的用户,需要对自然环境与车辆性能保持足够敬畏,切不可有盲目冒险的心态。
一方面,应根据极限越野场景的实际需求,对车辆悬挂系统、越野轮胎、车身防护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合规的安全改装,进一步提升车辆应对复杂路况与突发冲击的能力;
另一方面,务必主动参与专业的极限越野安全培训,系统学习极限工况下的车辆操控技巧、突发事故应急避险方法及野外救援基础常识,确保在遭遇意外状况时能科学处置,从 “车辆安全保障” 与 “人员安全能力” 两方面筑牢安全防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相关车系
推荐
15.68万起售!长安启源Q07天枢智能激光版价格香吗?
车轱辘奥迪第一台国产旅行车长这样?
扉旅汽车智能安全再加码,长安启源Q07天枢智能激光版售15.68万元起
DearAuto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车主
车视轮谈预售28.98万元 魏牌高山7将10月15日上市
EV车世界汽车业上市公司连续两月涨超10%
汽车K线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巴西工厂下线,总统卢拉成车主
映璇汽车工作室9月新能源SUV销量榜出炉:小米YU7进前五,问界M9排第十
车之养护德国汽车大地震
后视镜里de未来特斯拉的权力高度集中
后视镜里de未来雷诺与奇瑞合资内情
后视镜里de未来曜黑套件加持,别克君威GS
车算子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