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德国汽车大地震
2025-10-10 16:11 206次阅读

后视镜里de未来

汽车行业观察,汽车数据分析

1.


失去工作的工人,带着强烈的情绪为保住饭碗全力进行抗争。他们穿上了印着公司创始人头像的T恤衫,聚集起来,走向街头。头像上方印着刺目的红字:「罗伯特,快回来吧」。在他长长的胡须下面,还有一行字:「我们现在需要你」。


罗伯特•博世以罕见的社会责任著称,他的主张在公司内部被奉为核心价值。贵为德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博世正在背离创始人的初心。继去年宣布裁员9000人后,它计划再次削减1.3万人。总计2.2人的减员,在公司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生:


罗伯特·博世若地下有知,必定会在坟墓里翻身。


就在博世大规模裁员的同时,采埃孚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在德国裁员1.4万人的计划,有了更精确的内容,到2030年动力系统事业部需要裁减7600人。接下来的两年内,会首先减员2200人。


已是德国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采埃孚,刚刚完成人事更替,新CEO上任就推出了预期中的裁员计划。这已成为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普遍选择。尽量避免强制性裁员的表态,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它仍有采取激烈手段的可能。


两大零部件巨头尚且如此,相对弱小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处境更加悲惨。


以生产车身、变速箱等铝铸件为主业的AE集团,破产停工后,600多人的工作岌岌可危;中国渤海汽车的德国子公司Bohai Trimet,申请破产保护后,影响了700多工人的就业;有165年历史的全球汽车门锁巨头Kiekert,在德国宣布进入破产,1000多人的工作受到威胁。


这只是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冰山一角。


2025年上半年,德国发生约1.2万起破产案,同比增长21%。规模稍大企业的破产数量达到了207家,同比增幅超过20%。其中,汽车零部件厂家占比最大,29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企业已宣布破产。


这些零部件企业,把自去年开始的裁员潮推到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德国汽车行业发生了巨震。


2.


德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分裂,是从奔驰、宝马、大众等欧洲汽车制造商喊出ALL IN电动车的时候开始的。他们普遍押注电驱动组件、软件产品以及中央控制计算机等领域。


博世在内燃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在部分柴油发动机应用方面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支撑采埃孚主业的是8速、9速变速箱以及底盘等。他们需要在兼顾传统燃油车业务的同时,对电气化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规模和体量较小的零部件厂家,则陷入了资金和预期收益难料的挣扎中。


在全行业都在勇闯电动车独木桥期间,博世们在电驱动和自动驾驶领域投入了数十亿到数千万欧元不等。时下,包括采埃孚、大陆集团以及一众中小企业亏损的额度,就是为此投入的账目表。


截至今年9月份,欧美日韩等的跨国汽车制造商,无一例外的都宣布推迟或放弃既定的电气化战略。基于此,他们关于新电子电器架构、电动化与自动驾驶相关零部件的订单都大幅延迟。博世们投入大量现金的新业务,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在整车制造商陆续取消订单的现实下,连博世也不得不承认转型用力过猛:


预期中的需求并不存在。


在电机领域,中国零部件厂家的加入,导致价格战异常激烈,附加值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软件和计算平台领域,博世和采埃孚又不得不与科技巨头正面较量;在欧洲汽车制造商急需的电芯领域,德国的零部件厂家还没有生长出能打的力量。辗转之间,博世和采埃孚这样的传统供应商,在新的汽车世界中缺少既能带来高附加值、又能形成独特竞争力的产品,原有的业务体系已经被折腾的东倒西塌。


现在,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能过剩的困局,已经造成。人员冗余就成了集体难题:在柴油发动机及其整车生产领域需要10名工人,换成汽油喷射领域只需要3人,在电动化领域则只需要1人:


都变成了电气化的代价。


3.


这一轮电气化转型造成的混乱,让德国总理府的高官们都坐不住了,赶忙召集了明天的汽车峰会。在这个会上,德国会正式要求欧盟重新评估对待燃油车的政策。到2035年禁售燃油的乘用车与厢式车,不是现实,是闹剧。


德国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有70万-80万人。其中,零部件行业有大约30万人。他们的工作比喊漂亮的口号更重要。


不过,灾难不会因此而减少:


德国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会很快消失。


惯于严谨的专家们预计,今年德国汽车零部件破产的数量会同比增加30%,裁员还会继续。

# 行业事件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