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出口管制之下,中国锂电池还能全球领跑吗?
2025-10-11 16:14 5332次阅读

车域无疆

汽车之家说客超级评论员。秉承客观、科学的立场,以数据说话,坚持打造原创高质量汽车自媒体。想更深入地了解汽车,从关注微信公众号《车域无疆》开始!

日前,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自2025年11月8日起对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 Wh/kg的锂离子电池实施出口管制。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已突破68%,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就占据全球装车量的半壁江山。具体来看,宁德时代装车量占比高达37.9%,比亚迪占比17.8%,两者合计占据国内市场超一半的份额。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装车量均超10GWh,形成了坚实的第二梯队。


与中国企业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韩电池企业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2025年1-5月,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的合计市场份额骤降至不到17%。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松下市场份额无一例外呈现下滑态势。其中,曾经的市场霸主LG新能源虽然保持全球第三的位置,但市场份额已跌破10%。日韩企业陷入困境有其结构性原因,其命脉受制于欧美传统车企相对缓慢和保守的转型节奏。


在性能指标方面,中国电池已逐步赶超日本、韩国的水平。同时,凭借规模经济优势,庞大的生产体量有效摊薄了单位成本,再加上相对合理的人力成本,中国电池形成了很高的性价比,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而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日前宣布,该所科研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不过,中国即将实施的锂电池出口管制政策,为全球动力电池竞争增添了新的变数。

但细看可以发现,这一政策并非“一刀切”式封锁,而是一次高度技术化、目标精准的产业调控。此次出口管控针对的锂离子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 Wh/kg,这一规格高于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水平,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范围约为150-300 Wh/kg,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 Wh/kg已经属于固态电池的范畴了。


可见,绝大多数用于电动汽车的三元电池未被直接管制,而几乎所有储能电芯完全不在管制范围内。真正受限的,是极少数用于特种车辆、无人机、或下一代高能电池研发的超高性能电芯。

写在最后

面对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格局,中国电池企业正在加快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印尼基地启动建设,在港上市募资将加快匈牙利项目进度;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投产;亿纬锂能启动港交所上市,引入国际化资本。


中国电池制造商正在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升级为资本国际化、技术标准与生产体系的全面出海。而这一政策客观上为储能电芯厂商创造了有利环境。海外竞争对手若依赖中国高端材料设备扩产,或将面临供应链延迟的风险。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下方评论区聊一下。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