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砥柱中流---铜材料助力新能源汽车安全与可靠性技术进步
2025-10-29 15:06 29次阅读

汽车观测

客观看待汽车行业发展

导读: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每一次提升,背后是法规、技术与材料的协同进步


随着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首要考量因素。在这五年中,通过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以及企业安全意识的显著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和线束三大核心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这一进程中,铜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导电性、散热性、耐腐蚀性和良好的延展性与柔韧性,为降低热失控、电弧、腐蚀和机械疲劳等风险提供了材料层面的解决方案。


电池安全技术进步显著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技术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突破。



中国车企在电池技术路线之争中走出了“安全与成本平衡”的特色路径。比亚迪2020年推出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概率降低90%,2025年装车率已超60%。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采用第三代CTP技术,以创新设计的水冷系统实现4C超充稳定运行,15分钟即可补充80%电量。


一汽研发总院发明了材料复配及界面重构电芯本征安全技术和全维结构防护与热扩散抑制技术,实现动力电池全域安全跨尺度协同设计,行业内首次完成水中-陆地双托底试验。


铜材料在提升电池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类锂离子电池中,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起着收集和传导电子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采用优质铜箔作为集流体的电池,其内阻相比其他材料可降低约10%-15%,显著减少了因电阻发热导致的热失控风险。


电机电控系统可靠性提升


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能。


铜线是制造电机绕组的理想材料。驱动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绕组需要承载大电流,铜的高导电性确保了电流的高效传输,提高了电机的效率。同时,铜导线良好的导热性有助于将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避免电机过热。


根据企业的实测数据,采用高纯度的铜转子电机,驱动电机的效率可以提高约8%;同时在连续高速行驶等极端工况下,电机温度可降低近10℃。


电控系统如同电动汽车的“大脑”,负责控制和管理车辆的各种电气设备。铜在电控系统中主要用于印刷电路板(PCB)的线路和连接部件。铜的高导电性使得信号传输更加快速和准确,确保电控系统对车辆各部件的精确控制。


此外,铜的耐腐蚀性能保证了在复杂的电气环境下,相关零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线束与充电系统安全性增强


电动汽车的线束和充电电缆负责整车的信号传递和电力传输,被称为车辆的“神经网络”。


铜的柔韧性使其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导线,以满足不同的布线需求。此外,铜的高导电性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确保了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充电过程中,快速充电对电缆的载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某品牌的直流快充电缆,采用了高纯度的铜导体,能够承受高达500A的电流,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由于铜的低电阻特性,减少了充电过程中的发热现象,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新兴材料技术也在不断提升铜的性能。例如通过将石墨烯与铜结合,形成具有金属共价键的新材料。这种材料具备更低的电阻温度系数,有助于提高车用驱动电机的性能、减少耗电、增加续航里程数。 还具有低漏电特性,可减少信号损失率、增加信号传输的可靠度,适用于传输线、充-电枪与充电桩线。


技术进步与材料科学的共同演进仍在继续。随着全固态电池的中试量产、电池溯源体系的全国上线,以及铜材料在导电、散热方面的持续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与可靠性将迈上新的台阶。


未来,随着全球化平台与本土化场景的深度融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安全进步经验,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 技术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