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理想MEGA行驶中无碰撞起火,电车自燃真的无解?真的!
2025-10-27 20:34 3942次阅读

驾域AUTO

我们分享汽车知识;我们传播汽车文化;我们爱憎分明;我们立场坚定;我们斗志昂扬!

一辆理想MEGA在夜晚正常行驶过程中,忽然底盘处火花四溅,从视频看,十几秒时间,车身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显然是电池包烧起来了。这事儿跟以往冲击公众认知的自燃事件最大不同是,它是在非碰撞、非火烧的情况下,正常工作时忽然烧起来的,而且逃生时间极短。



按照现行的国标(GB38301-2020)要求,电池单体热失控,系统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按照今年颁布、将在明年7月1日实施的新版国标(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要求,电池热失控,至少两小时无明火、无爆炸。


不管新国标和老国标,就自燃的这台MEGA来说(仅就这辆车),不是符合国标要求的合格产品。



但车企在开发产品时,国标都是最低要求,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正常行驶中的自燃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电池自燃的几个原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来分析一下,也可以给自己日常使用提个醒(官方还未公布原因,本文仅作技术分析,对品牌无任何针对性)。


电池自燃几个原因,

这辆MEGA可能是哪一种?


电池自燃第一个原因是受热,例如高温环境暴晒、或者被火烤了温度升高,触发电池内的材料相互反应,进而隔膜坍塌导致短路。很多车企现在会把电池包丢进火堆里,烧一段时间来宣传可靠性。针对的就是这个场景。


电池自燃第二个原因,是外力冲击。针刺、挤压、碰撞造成了电芯的局部短路。一些车企的针刺试验、碰撞试验,就是应对这种情况。


第三个原因,就是对单个电芯过分充电,超过电压上限,正极极度脱锂,释放出氧,负极来不及嵌入锂离子形成析锂,电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活性变高,引发链式反应,释放大量热直至热失控,或者形成锂枝晶扎破隔膜形成短路。你会说,我正常充电怎么会过充呢?一般情况电池当然不会过充,但怕就怕,BMS(电池管理系统)出了故障,对每个电芯的电压温度等参数监测不准,以及对每个电芯的温控不均匀。充电时导致有的电芯没充满,有的电芯又过充了。另外,同一个电池包,各个电芯的老化速度不一样,时间一长,各个电芯就可能发生有的没充满、有的就过充的现象。这几乎不可避免,区别在于BMS的监测预警是否靠谱,能维持多长时间,不让这颗雷爆出来。


显然,第一种和第二种,车企都有办法规避,因为这种情况是可复现的,可复现就有相应的设计和试验标准来解决。例如开发时做大量的针刺试验、火烧试验、挤压试验等等,然后有针对性提高防护等级,车企也喜欢宣传这个。但唯独第三种,BMS故障及电芯过充,这是使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风险,车企没办法复现(没那个耐心和时间,也没有技术条件,来还原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电池系统老化),就没办法100%规避。这种情况其实埋藏更深,更不好预防,一旦发生,给人的心理冲击也更强。从网上看到的某个用户观点,可能有一定代表性。



从视频看,很可能是第三种原因。也就是BMS出了故障,电压温度失控,电芯单体过充导致的短路。车企往往喜欢在宣传里说,自己的BMS监测预警成功率能达到99%。而MEGA这个案例,就是99%之外的那个1%。


从事后车主的回应来看,网传“电池包是磕碰过的”、“改动过小电瓶导致的起火”、“事故当天已经出现故障,下了拖车单但是车主没有去修”等均为不实言论。也能侧面证明,大概率是这个原因。


如果是这样,除了水军第一时间出来洗地让人发笑,倒没必要嘲笑理想,因为谁都无法100%规避,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只不过事件发生后,理想的官方回复,在大火中顽强的传递了正能量,倒有几分黑色幽默。




明年的新国标,

能解决电车自燃吗?


为什么说电车无碰撞自燃,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呢?


首先,电池的膨胀老化,是尽量抑制但无法避免的,没有哪个环节的工程师应该为此背锅。因为伴随着锂离子脱嵌反应,电芯材料内部必然有应力产生,进而对结构产生破坏,尺寸出现膨胀。加之正负极也会跟电解液发生缓慢反应,表面保护的SEI膜被破坏,造成锂离子储量损失。在这个循环里,不断有SEI膜被破坏和新生,会不断消耗掉活性材料——这个电芯的膨胀老化过程是一定会发生的。车企和电池企业要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免异常老化膨胀,将其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正常范围内。


其次,析锂的产生多半跟快充有关,但不是唯一原因。析锂边界,是指锂离子在负极没有嵌入而出现沉积的临界条件。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其实析锂边界差距不大,在快充条件下,都容易引发析锂。而磷酸铁锂活性稍差一些,看似更安全,但实际低温下反而更容易析锂。而电池的析锂边界除了快充,跟不同电池的材料和结构、生产和工艺条件,环境温度、热管理手段都相关。换句话说,这玩意儿非常复杂,牵涉领域非常多,车企和电池厂,也不一定能摸清每块电芯的析锂边界,从而根本上杜绝析锂的产生。而且,电池在工作状态下发生析锂,很难加以监测和预警。BMS只能监测每块电芯的电压、电流、SOC、温度、电芯体积变化等常规数据,而无法看到电芯内部的结构变化。


那么即将在明年7月1日实施的新版国标(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能否有效规避电车自燃,大幅提高安全性呢?



答案是有进步,但仍然任重道远。


对汽车行业来说,满足国标一向不难,甚至可以说只是下限。指望新国标就能彻底解决电车自燃,并不现实。


举个例子,可能是鉴于快充引发析锂、锂枝晶导致穿刺和短路的自燃时有发生,除了传统的冲击,加热、浸水、盐雾试验等测试,新国标这次还新增了电池单体的快充循环试验。但它是怎么要求的呢?将电池先放到SOC 20%,静置30分钟,再充电到80%,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再静置30分钟。如此循环300次。


看到了吧,这个测试工况,为了降低析锂风险,甚至没有要求将电池充满,可以说留了相当大的政策余地。其实这也提醒了广大用户:使用快充时,也尽量只充80%就可以了!


再举个例子,大家认为新国标要求电车热失控两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曾经我也以为,这是将电车逃生窗口期强制延长到了两个小时。但研究了新国标才发现,这大概是个误会。


新国标规定的“热失控”,它有三个明确条件:1、电压下降值超过25%;2、监测点温度达到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3、电池出现升温,每秒的升温速度大于等于1摄氏度,且持续时间3秒以上。当1和3或者2和3同时发生时,就判断出现了热失控。


但这个 “热失控”,只是早期诱因而已,不一定能导致冒烟和明火,可能BMS最多报个警、车企远程锁个电。车企其实有很多办法解决。例如多层隔热、精准温控、主动冷却,把出问题的单个电芯从源头解决掉。所以满足新国标要求,并不困难(再次强调国标只是下限)。


其实更要命的是出现“热扩散”,如果一批电芯集体造反,短时间大规模热扩散。像视频里的这辆MEGA,热扩散后十几秒就燃起了熊熊大火,逃生窗口期很短。而新国标是怎么要求的呢——“热事件报警信号之前,以及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之后的5min内,无烟气进入乘员舱”。也就是说,以冒烟后烟气进入乘员舱开始倒推,实际上是5分钟的窗口期(虽然但是,有进步还是值得肯定)。


所以新国标只是将试验项目增加、试验难度提高,将电池自燃概率进一步降低,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高温和事故这种外在原因,电解液易燃性、锂枝晶的不确定性,生产工艺水平、以及BMS本身的可靠性,都是短期无法解决的内在诱因。只能通过材料优化、结构创新、给BMS引入AI等手段来不断降低概率,将其保持在一个可容忍的范围内。


从使用的角度,要想让你的电池安全、可靠、寿命长,要像孩子一样呵护它。第一不要给他太大压力,减少快充,即使快充也不要充太满,日常尽量只充7kW慢充。第二如果担心自燃风险,选增程插混不要选纯电,电芯数量少,出问题的概率就低。第三不要磕着碰着,非铺装路少去,除非专门为越野开发的电车,有非常高的底盘和更高标准的防护。最后,一定要熟悉门内机械开关的位置,以及随车配备破窗锤,方便第一时间逃生。


驾值观


尽管电池看起来很“脆弱”,但有数据显示,电车自燃的概率其实小于油车。之所以电车自燃总能引起关注,只是因为电车自燃往往速度极快,逃生窗口期短,后果比较惨烈。而在这种压力的倒逼和国内从业者努力之下,中国已经在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定义和开发领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和智能辅助驾驶也有不可知风险一样,电车自燃是“技术极限、环境变量、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车企能做的,就是在解决了碰撞和火烧等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性之后,随着材料技术突破、BMS不断升级、析锂监测技术的进步,将碰撞火烧工况之外的自燃概率不断降低。而用户能做的,就是培养良好的电车使用习惯,以及做好充分的安全预防(譬如我已经在车内准备了破窗锤,并让家人熟悉了门内机械开关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就是现阶段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 政策动向 # 理想汽车 # 理想MEGA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