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视界报道】在2025广州车展上,MG4 半固态安芯版的亮相,为纯电市场带来了关于电池技术迭代的实质讨论。
当行业多数品牌还停留在半固态电池的实验室展示与量产规划阶段时,这款定位 “全球首款量产半固态电池车型” 的产品,已明确 12 月正式交付的时间表,将此前停留在概念层面的技术,真正转化为消费者可触及的落地商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定价与技术的极致匹配 —— 原本仅见于 30-50 万级豪华车型的半固态电池技术,如今首次下沉至 10 万级区间。这一市场动作的背后,既是技术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更折射出新能源行业从 “配置堆砌” 向 “核心技术下放” 的关键转变,让普通消费者得以直接享受到电池技术迭代的红利。
材料工艺双突破 半固态电池量产承诺兑现
新能源行业 “概念先行、落地滞后” 的现象,在半固态电池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自 2023 年起,多个品牌陆续公布相关研发进展,但直至 2025 年,真正实现量产交付的车型始终处于空白状态。
核心症结在于半固态电池面临的两大技术壁垒:材料体系革新与量产工艺适配,这也是制约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MG4 半固态安芯版之所以能率先破局,离不开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联合投入的上百亿专项研发资金,更依托于 600 余人研发团队(含 1 位院士、20 多位博士等顶尖人才)长达 20 年的技术积累,最终形成 1600 余项相关专利的雄厚储备。

从技术原理来看,半固态电池并非简单的 “固液各半” 混合,而是以固态电解质为主体,仅保留 5%-10% 的液态电解质作为离子传输 “润滑剂”—— 这一占比远低于传统液态电池 25% 以上的液态成分占比。这种创新设计既规避了全固态电池固 - 固界面阻抗过高的行业难题,又充分保留了固态电解质的核心优势。

研发团队的核心突破集中在两个关键维度,一方面是电解质材料体系的革新,针对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兼容性不足、低温性能衰减等行业痛点,团队历经上万次配比与测试,研发出兼具稳定性与适配性的新型固态电解质配方,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液态电池的安全隐患与性能瓶颈。

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的适配优化,清陶能源为该电池量身打造专属量产生产线,完成从电芯制造、模组组装到电池包集成的全流程工艺验证,通过自动化精密制造与多维度质量检测,确保电池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完全满足量产装配标准。

相较于全固态电池,其需重建全新生产体系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当前成本已达到传统液态电池的 4 倍。但半固态电池与现有产业链兼容性高达 80%,设备改造成本仅为全固态电池的 1/3。这一产业链优势,成为其率先实现量产落地的关键前提,也让 “12 月订车即可提车” 的承诺有了坚实支撑,而非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

三重严苛测试背书 半固态电池安全实力凸显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焦虑,核心源于传统液态电池的热失控风险,而半固态电池通过电解质体系革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MG4 半固态安芯版联合中汽中心开展的系列安全测试,并非单纯的标准升级,而是对半固态电池技术特性的针对性验证,测试逻辑与结果均源于固态电解质的本质优势。
将国标要求的光滑钢针升级为 10mm 带凸起的螺纹钢,破坏性显著提升。测试中电池包全程无火无爆、温度稳定,核心原因在于固态电解质不具备流动性,即便电芯受损也不会发生电解液泄漏,从根源上阻断热失控传导路径。这一表现印证了半固态电池的热稳定性优势,其热传播速度较液态电池降低 50% 以上。

在国标 X 向、Y 向挤压基础上新增 Z 向测试,挤压力提升 150% 至 250kN(相当于 25 吨重量施压)。测试后电池包未出现结构破损与泄漏,既得益于半固态电池包的一体化结构设计,也离不开固态电解质本身更高的机械强度,能有效避免碰撞中电芯短路引发的安全风险。

而且,该电池还将国标 2 小时的测试时长延长至 29-30 小时(为国标的 14 倍),电池包的气密与绝缘性能始终保持正常。这一结果源于半固态电池的密封结构优化,以及固态电解质更强的耐腐蚀性,成功解决了传统液态电池在涉水场景下的漏电隐患。
此外,该车还通过了 -45℃极寒冰冻、800℃高温直烧、400J 底部球击等极限测试,充分体现半固态电池的宽温域适应性 —— 其在 -30℃至 80℃范围内可稳定工作,低温下容量衰减比液态电池减少 40%。这些测试结果并非偶然,而是材料体系革新后的必然表现:通过电解质形态优化,实现 “根源不自燃” 的安全特性,而非依赖后期防护结构堆砌。
半固态技术落地 重塑 10 万级纯电价值
MG4 半固态安芯版的产品竞争力,核心围绕半固态电池技术展开,续航、电耗、空间、智驾等维度的综合表现,是技术特性与整车工程设计的协同成果,而非单纯的配置叠加。该车 9.98 万元的限时补贴价,更让高端电池技术走进普通家庭,践行了 MG 品牌的 “安全平权” 理念。
该车达成 CLTC 530km 续航、10.4kWh / 百公里电耗的优异表现,关键得益于半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 —— 能量密度可达 300-350Wh/kg,较传统液态电池提升 20%-30%,且具备低内阻特性。即便在 -45℃极寒环境下,续航达成率仍能达到 75%,远超传统液态电池 50% 以下的水平。
这一优势源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效率受温度影响更小,再配合铝稀土合金一体式热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全温域稳定输出,精准解决了北方用户冬季续航衰减的行业痛点。

不仅如此,依托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半固态电池包与车身深度融合,既提升了车身刚性,又优化了空间布局。车长 4395mm搭配 2750mm 轴距,实现了 “小车身大空间” 的设计目标。
同时,120kW 六合一集成式电机与 74.2km/h 的麋鹿测试成绩,直观体现了整车对电池技术的精准适配:低重心电池布局提升操控稳定性,集成式电机优化动力输出效率,带来灵动的驾驶体验。
此外,智能化方面,车辆搭载地平线征程 J6E 芯片与多传感器组合,实现高速 NOA 导航辅助驾驶;高通 8155 芯片为 15.6 英寸 2.5K 中控屏提供强劲算力,同时全系标配 14 项主动安全功能。这些配置与半固态电池技术形成 “核心技术 + 主流配置” 的黄金组合,既不盲目堆砌高阶功能,又精准契合 10 万级市场的消费需求。
因此,从技术定位来看,MG4 半固态安芯版聚焦技术落地与用户需求的平衡,彰显了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技术的理性定位,也深度契合该价位市场对 “性价比” 与 “可靠性” 的核心诉求。
写在最后
MG4 半固态安芯版的上市,行业意义远超单一车型的市场布局,更标志着半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量产的关键一步。当前全固态电池仍面临界面阻抗、循环寿命、制造成本等多重瓶颈,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迭代路径。
这一技术落地带来两大核心启示:
其一,新能源行业竞争正从 “配置内卷” 转向 “核心技术攻坚”,电池作为电动车核心部件,其技术突破将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其二,高端技术平民化是行业必然趋势,半固态电池从 30-50 万级豪华市场下放至 10 万级,既印证了技术规模化后的成本控制潜力,也让更多消费者共享技术进步红利。
对于消费者而言,MG4 半固态安芯版的核心价值在于 “可落地的技术” 而非 “概念化的创新”。该车将于 12 月正式交付,后续市场反馈与用户使用数据,将进一步验证半固态电池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为行业技术迭代提供重要参考。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终究要以技术落地为核心驱动力。MG4 半固态安芯版的登场,不仅填补了 10 万级纯电市场半固态电池车型的空白,更推动行业从 “概念炒作” 转向 “务实创新”。随着更多品牌加入核心技术攻坚,新能源汽车将在安全、续航、体验等维度持续升级,最终实现从 “替代燃油车” 到 “超越燃油车” 的跨越。
推荐
怎一个惨字了得!1-10月MPV销量榜 没一款销量过十万 赛那第二
鬼斗车
广汽昊铂A800内饰首发 为高速L3商用冲刺
丹东晓程
星纪元ET5即将上市,猎鹰700版本有望降1.5万
图说汽车
毫末智行敲响警钟,中国智驾需要“算好账”
星车场
网易 × 地平线联袂打造全民交通安全科普标杆
车壹条
银河速度,日均生产近700台,吉利银河A7第70000辆整车正式下线
玩车专家
华为的“阳谋”:启境重新演进造车模式
BusinessCars
以旅行 见世界 捷途汽车 全明星阵容燃动广州车展
中视汽车
MG疯了?半固态电池上车只卖10万!丨壹访谈
车壹条
地平线打通了超越特斯拉的“最后一公里”
BusinessCars
广州车展看中了一台六座SUV,老公死活不肯刷卡
DearAuto
车展的“反内卷”样本:宝马新世代技术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DearAuto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