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末智行全员待岗?”
11月22日,毫末员工收到了一封内部邮件,通知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进入停工放假状态。毫末的倒下,都在预料之中,又来得有点让人猝不及防。
时间倒回到一年前,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CEO顾维灏发了一封名为《毫末智行,“前进四”》的内部信。
信中写到,“前进四”是《三体》小说里“自然选择号”飞船的最大加速度档位,即光速的百分之十五。在“前进四”状态下,全员必须进入深海状态,以承受极高的加速度带来的巨大压力。“前进四”正是全体毫末人需要进入的状态。我们需要咬紧牙关、努力再努力,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把毫末的名字牢牢刻在智驾发展的里程碑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末诞生于中国智驾方兴未艾之时,却陨落在智驾向理性发展转型之中。
曾经估值超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为何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五年沉浮,毫末为什么走到了今天?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的公司,毫末智行业务涵盖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及智能硬件三大领域。
在产品侧,2021年,毫末智行NOH高速领航辅助系统就已经落地。彼时绝大多数电车企业尚在打磨用户体验,华为、Momenta等方案商还在拓展车厂合作,而毫末已经让技术跑在了真实道路上,可见其技术的可靠性。
资本也迅速蜂拥而上,2021年底,毫末完成A轮10亿元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高通创投、美团、首钢基金等跟投,估值一度冲至超百亿元。
而当中国智驾的发展渐入佳境,理想主义的步伐却在商业社会踯躅不前。
随着智能驾驶从“加分项”变为“核心产品力”,市场竞争已进入“成本与体验竞赛”的残酷淘汰赛阶段,产品成本过高导致毫末智行陷入困境。
当毫末智行还沉浸“先进但难搞”的高精地图+规则算法的重模式时,其他竞争对手已经卷起了价格,多家智驾公司的城市NOA硬件成本已经降至4000元左右,而毫末智行的产品价格仍停留在8000元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毫末智行在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的进程颇为缓慢,2023年11月,毫末智行发布内部信称已获得多家主机厂定点合同,此后还传出北京现代首款纯电车将搭载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的消息。但截至目前,和其他主机厂的合作只停留在协议层面。独立方案商因规模不足、核心硬件外采,同规格L2++系统BOM成本普遍高于主机厂自研,议价空间受限。
与此同时,毫末智行同时布局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及智能硬件,本意是多条腿走路,摊销成本,但实际上业务线铺得太开,导致资源分散。
重模式、规模不足、多条业务线并行,成为压垮毫末智行的三座大山。
像毫末智行这样未能建立自身造血机制的公司,在2025年智驾领域投资热度显著降温的背景下,推出成为一种必然。

毫末敲响行业警钟,谁能“算好账”?
成立于2019初冬的毫末智行,也同样倒在一个初冬,无限唏嘘,这个案例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尤其是技术供应商,敲响了警钟。
自动驾驶行业已从“讲故事”进入需要“算好账”的阶段,理想主义的“技术狂欢”必须步入现实主义考验的“生存游戏”。
毫末智行此时选择及时止损,但仍有太多人走在这条独木桥上。
近两年,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明星公司扎堆在港股上市。这些公司大多在2016年前后开始融资,2023年至2025年上市,其中3家是“美股+港股”双重上市。
上市前,它们普遍经历了多轮融资,累计融资数十亿元。投资方包括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产业链上市公司、头部的风投资本、互联网大厂等。
但这些智能驾驶相关公司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来看看头部企业,小马智行近日公布其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三个月的未经审计财务业绩,前9个月营收为6088万美元,毛利为1045万美元,运营亏损为1.87亿美元,净亏损为1.52亿美元;文远知行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达到了1.710亿元,但净亏损为3.073亿元;今年上半年,地平线收入为15.67亿元,毛利为10.24亿元,亏损净额为13.33亿元。
与此同时,已有多家智能驾驶企业黯然退场,包括估值超90亿的纵目科技、曾获得超过十亿元人民币融资的禾多科技、“清华系独角兽”清研微视。
在这轮洗牌当中,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自动驾驶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将彻底超越技术故事。
今年5月,奇瑞汽车将旗下子公司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进行整合,统一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
今年11月,有消息称,极氪智驾团队员工正陆续换签劳动合同至先前为本次整合设立的合资公司,包括“千里智驾”及其子公司“千里浩翰”。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大整合,以激发规模效应。
未来的智驾战场,不再属于“最聪明的算法”“最激情澎湃的叙事”,而属于“最会算账、最能活下去”的玩家。

写在最后:
当个案投射到整条赛道,产业格局的巨变开始显现。
对于所有仍在赛道上的玩家而言,能否保持敏锐的技术嗅觉、健康的商业闭环,将是在这场淘汰赛中活下去的关键。行业的未来依然可期,但它只能属于那些既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务实者。
推荐
怎一个惨字了得!1-10月MPV销量榜 没一款销量过十万 赛那第二
鬼斗车
广汽昊铂A800内饰首发 为高速L3商用冲刺
丹东晓程
星纪元ET5即将上市,猎鹰700版本有望降1.5万
图说汽车
网易 × 地平线联袂打造全民交通安全科普标杆
车壹条
银河速度,日均生产近700台,吉利银河A7第70000辆整车正式下线
玩车专家半固态技术下放 10 万级,MG4 是怎么实现的?
EV视界
华为的“阳谋”:启境重新演进造车模式
BusinessCars
以旅行 见世界 捷途汽车 全明星阵容燃动广州车展
中视汽车
MG疯了?半固态电池上车只卖10万!丨壹访谈
车壹条
地平线打通了超越特斯拉的“最后一公里”
BusinessCars
广州车展看中了一台六座SUV,老公死活不肯刷卡
DearAuto
车展的“反内卷”样本:宝马新世代技术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DearAuto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